其他
为了给纸片人争口气,粉丝们疯起来甚至连作者都“打”
本文由ACGx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他就是一个画漫画的,懂个【哔~】的《XXXX》!”
《一人之下》动画第三季“入世篇”从定档到完结,关于服装、加戏、玩梗、番位、人设等争议不断,甚至上升至粉丝之间的骂战。“战火”愈演愈烈,甚至已经影响到部分粉丝的现实生活,最终惊动原作者出面劝解。
《一人之下》的粉丝怎么就打起来了?《一人之下》是米二创作的网络漫画,第一部同名改编动画于2016年播出。随着支线剧情推进、伏笔铺开,作品逐步揭露女主冯宝宝的身世、男主张楚岚爷爷的过往之谜。
这样的剧情设定及叙事方式,注定《一人之下》是一部群像戏,通过对角色经历的刻画,塑造出一个个鲜活又极具魅力的人物。赤子心性如冯宝宝,玲珑通透如张楚岚,还有仙气十足的张灵玉,随心又无私的王也,执着且清醒的诸葛青,此外徐三、徐四、陈朵、马洪仙等角色,同样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
正因多样的角色塑造、丰富的人物关系,《一人之下》中的角色都拥有各自的粉丝。一些角色粉也会因对人物的喜爱,试图向他人证明“我爱的人/CP天下第一”,从而与其他角色粉产生不合的观念。
除开角色粉较为在意的人气之争,部分原作粉与改编动画粉、动画官方甚至原作者之间,同样会产生摩擦。一些原作粉会质疑动画制作组“为何删改/添加角色的戏份”,也曾抱怨作者米二“为什么拖更、停更,减少更新量”。个别粉丝还会有人身攻击、举报、人肉等过激行为。
表达爱恨是每个人的权利,不论是哪种属性的粉丝,“为爱发电”的初心基本一致。本因热爱而汇聚一处,分享开心与快乐,但从爱到偏激,就在粉丝们的一念之间,因此关于纸片人的战争也从未停止过。
由来已久的“纸片人保卫战”“尾田就是一个画漫画的,他懂个【哔~】的《海贼王》。”
这句“名言”出自《海贼王》贴吧,一名用户在与他人争辩角色实力、探讨剧情发展时,对原作者发出质疑。
后来,如果碰到角色在剧情中遭遇“不公对待”,就有人拿出“作者懂什么作品”的句式进行嘲讽。也有人用这句话来指读者构想出更好的剧情走向,或反讽强行解读的行为。这个梗还在后来衍生出“岸本不懂《火影忍者》”、“荒木不懂《JOJO》”,“ONE不懂《一拳超人》”,“鳄鱼不懂《鬼灭之刃》”等说法。唯一能够幸免吐槽的作品,或许只有富坚义博的《猎人》了。
正所谓“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作品有着不同解读,对角色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出于对本命角色的喜爱,努力为纸片人争取到更好的待遇,吸引更多同好,几乎成为每个粉丝的共同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一旦方式不当,讨论中产生的矛盾就容易升级成一场大战。
女性向手游《恋与制作人》作为剧情“原作”,曾有粉丝因游戏运营、新增内容或人气竞争,采用羞辱、P遗照、写祭文等激烈方式表达不满。改编同名动画PV发布时,也有粉丝为动画PV站位而争吵。若有博主站出来分析梳理事件经过,评论区可能还会变为新的战场。
“纸片人没有错,他最完美”的心理,让粉丝们对喜爱作品的创作与改编给予厚望,同时“有不满找官方”成为粉丝之间无需言明的默契。
2017年,《全职高手》的周泽楷成为国内首个因广告代言登上电视的小说角色。但不少叶修粉丝却为此感到愤怒,认为“官方吃相难看”,投票人气、周边购买力均第一的小说主角叶修,没能获得官方应有的待遇。除广告代言之外,叶修粉丝还会因“官方发布动画宣传图时被放在最末位、动画正片中叶修的重复画面多、主角手办质量差”等感到不平。
《全职高手》大电影于2019年8月正式上映,但口碑不佳。粉丝认为改编电影中的叶修,已经脱离原作设定,小说原作者蝴蝶蓝却发微博表示“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倾注感情的时候可以保持跟叶修一样精彩的分寸感……如果以书为准,或者说相信我的理解的话,那么不必为这个小叶修感到难过。”许多粉丝因蝴蝶蓝的说法毅然退圈,也有人“想念当初吐槽动画改编的‘虫爹’”,有的粉丝失望道“还是作者知道如何扎读者的心”。
粉丝对待纸片人的感情,往往高于对原作者和动画制作团队的喜爱。这一点在日本动画爱好者群体中也有展现,比如有人会分析《犬夜叉》动画监督究竟是桔梗粉还是戈薇粉,有人认为《Free!男子游泳部》动画官方偏心。粉丝试图为自己所爱的纸片人,争取官方的最优待遇,若官方存在细节疏漏或剧情走向不如预期,身为买单的消费者,粉丝们会做出相应反馈,战争也可能一触即发。
求同存异,理性发声导致作品粉丝内部战争、粉丝对改编动画及商业运营产生抗拒的根本原因,大概与不同立场的作品解读,以及兴趣圈子讨论环境的变化有关。
过去在多数人的认知中,原作者是解释作品意义的权威。然而,近代不少学者,对作者的“垄断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
近代学者谭献在《复堂词录序》中有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在他看来,读者值得拥有自己的解读权。文学家川端康成认为“只要作者一搁下笔,作品就以自身的生命力走到读者中间去。作品如何起作用,任由邂逅的读者去检验”,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指出“文本诞生后,作者就死去了,不再有解释权了”。
正好比做语文阅读理解题时,“作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作者想表达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等问题能获得不同答案(虽然作者很有可能只是随手一写)。如今,阅读小说、漫画的读者和观看动画的观众不仅可以解释角色、分析剧情,还可以脱离作者的呈现,以自我意志进行二次创作,赋予纸片人更加丰富圆满的人格,为角色投入“真情实感”。
网络的发展,则成为了促进创作者与受众双向交流的“最强助力”。
当漫画从杂志连载转向网络漫画平台,动画播出从电视转向网络视频平台之后,受众表达自我态度显得更为便捷——不同年龄层、消费理念各异的读者和观众聚集到一起,每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随着作品传播范围扩大,适应于动画、真人剧等改编形式特点,以及受众偏好做出适当的内容取舍,是一条必经之路。因此原作、改编作品和粉丝解读存在偏差,“众口难调”就并不奇怪了。
面对这种情况,原作者看在眼里,自然也会受到一些影响。米二在赶稿之余发布的长文,并非“站队”和“声援”,温和克制的文字中,也道出了创作者的感慨与无奈。
实际上,创作者、幕后运营团队以及粉丝都乐于看到不同形式的呈现与解读,以及精彩观点的碰撞。但在讨论中倘若不能掌握“碰撞”的度,而是通过攻击来寻求认同感,往往只能“气死对方”而不是“说服对方”。虽然故意引战甚至上升至辱骂、人身攻击、网络暴力、人肉、举报层面的只限于个别粉丝,但“混圈”的粉丝都明白,每一个兴趣圈子中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往往正是最极端的一小部分人。长此以往,得到将是创作者与粉丝“皆输”的局面。
当然,不论是原创作品还是改编作品,赞扬和批评的声音都缺一不可。正如《一人之下》作品中融入的道家思想那样,阴阳此消彼长,观念的异同的也需要合理平衡。粉丝正常讨论、追求“求同存异”,或是官方通过作品及运营引导“趋同化异”,才是兴趣圈子最为理想化的状态。
不过对于创作者、幕后团队及粉丝而言,在“人人皆可发声、自由解读”的互联网时代,想要找到“如何做才能共同维护良好的讨论氛围”的确切解决方案,各方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END
点击以下关键词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赤名莉香 / 动森博物馆 / 文艺复兴 /动画广告 / 一人之下老司机 / 漫画汉化组 / 胃痛四角恋 /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 互动漫画 / 异度侵入 / IP宇宙 / MUR猫 / 远坂凛黄子韬 / 鬼畜战疫 / 熊出没 / 竖屏漫改剧 / AWSL / 布袋戏 / 影流之主 / 狐妖小红娘 / 火凤燎原 / 二次元还原料理 / 动画音乐市场 / 腾格尔恋爱循环 / 二次元沙雕周边 / 魔神英雄传 / 动漫广告植入 /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 动物拟人 / 火影跑 / 名侦探柯南 / 罗小黑战记 / 魔兽世界怀旧服 / 鬼灭之刃 / 动画梗 / 愤怒的小鸟2 / 全职高手真人版 / 科普番 / 圣斗士星矢 / 漫威电影宇宙 / 灵笼 / 互动视频 / 绊爱 / 多罗罗 / B站十周年 / 千与千寻 / 明星出演游戏 / 聪明的一休 / 回家的诱惑 / 舞法天女 / 科技萌娘 / 武当王也 / 定格动画 / 大侦探皮卡丘 / 推广曲 / 病娇李逵 / 迪士尼真人 / 异世界四重奏